2024-08-14 05:52

AI之战,最重要的是人才!

文章来源:头部科技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文丨俊俊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AI行业的快速增长,AI 人才之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激烈进行。

缺了人,AI什么都做不了,AI 相关职位的需求大幅增加。

据猎聘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一季度AI相关职位同比增加321.7%,人才投递量更是激增946.84%,供需失衡。

在某些特定的AI 岗位,如大模型算法岗位,人才供需比低至0.17,意味着大约6 个岗位在争夺1 个人才,竞争激烈。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组织都希望能够吸引和保留最优秀的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其中科技公司发挥着主导作用。

高薪是各大科技公司吸引和留住AI 人才主要策略之一,AI 领域的薪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技术岗位。

顶尖校招生年薪超200 万并非罕见,研究生入职大厂年薪也都在40-55 万之间,而博士毕业生更是可以轻松达到百万年薪。

脉脉数据显示,大模型研发技术人才的平均月薪已突破5.4万元大关。

当然,这场AI 领域的激烈人才争夺战,竞争不仅限于薪资待遇的提升,还涉及加速股票兑现计划、整体团队挖角等多种策略。

从硅谷到北京,一场关于AI 顶尖人才的全球争夺战正在上演。



硅谷,不止挖角


AI人才之争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如谷歌、英伟达、微软、英特尔、AMD、高通等。此外,还有新兴的AI初创公司,如xAI,以及学术机构和研究组织。

他们主要通过提供优厚的薪酬、股权激励、研究资源和支持、职业发展机会等方式来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例如,谷歌和英伟达在具身智能领域的人才争夺尤为激烈,他们都在努力塑造这一领域的未来。他们重点具身智能论文和项目一共梳理了114 名业界实战大佬,其中谷歌占比60%,英伟达40%。

此外,另一有趣的现象也在硅谷上演。

可参考往期文章:AI创业公司的修罗场?巨头只要人才和技术

当下,AI 创业公司财务压力变大,委身大公司是不错的选择。但不论是谷歌微软还是亚马逊,都不想全盘收购AI创业公司,只对人才和技术兴趣浓厚。

为了获得 Character.AI的技术,谷歌同意支付30亿美元授权费用。当中25亿美元用来购买“股东”,包括 Noam Shazeer,他拥有公司约30-40%的股份,价值约为7.5-10亿美元。剩下的 Character.AI 部门将继续运营,没有创始人,也没有投资者。

只要技术和顶级人才,不要全部公司,这就是谷歌给出的态度。随同 Noam Shazeer和 Daniel De Freitas 一起加入的还有约20%的Character.AI 员工,以及公司所拥有的技术。

又比如 Adept,它旗下的产品、销售等部门没有并入亚马逊,亚马逊只要AI 技术研发人员。

AI创业公司创建早期借着东风融了许多钱,制定了宏大目标,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大公司只愿意收购人才、创意和产品,很多AI 创业公司无法创造高额利润,也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它们最终只能选择出售部分业务。

选择回到大公司怀抱,对AI 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和员工来说也许是一条不错的道路。虽然AI 创业公司的狂飙时代可能会结束,但大公司仍然雄心壮志,依然在血战,并没有放弃。



马斯克则是另辟蹊径,牺牲特斯拉等业务发展xAI。

马斯克为他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xAI 制定了一个宏大计划。这个计划的关键,就是利用他旗下的其它公司为xAI提供资源,包括人才、数据以及硬件等。

根据xAI 网站和领英上的资料,目前为止,xAI 已经招募了至少11 名曾在特斯拉工作过的员工,其中包括六名直接在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团队工作的员工。该团队专注于AI 驱动的自动驾驶技术。

人才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还是马斯克在行。

当然,人才和大厂是双向选择的,如今人才选择大厂,也跟各家大模型技术流派有关,并不会完全根据薪资。比如OpenAI、Google、亚马逊各自是不同的路线。

不同的路线也代表不同的发展方向,人才也会先考虑自己对未来主流技术路线的判断和公司是否一致。另外,公司的算力是否充裕、是否有高质量的数据储备都会是人才优先考虑的参考项。


国内,打法传统


AI已成为互联网大厂必争之地。

国内AI人才争夺战中,一些公司甚至采取了更为务实和理性的策略,不再像互联网时代那样哄抬薪资抢人,他们主要通过承诺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来吸引人才。

在人才战中,字节跳动和华为等顶尖大厂在AI人才招聘方面表现得尤为积极,字节跳动新发布AI岗位数量第一,而华为则提供了最高的月薪给到大模型人才。

字节跳动的打法较为强势。根据脉脉数据,从2021年起至今,字节跳动连续第四年位居新发布AI岗位数量第⼀,并且是新发大模型岗位最多的大厂。

今年上半年,在招聘人工智能人才数量最多的前十名企业中,字节跳动排名第一,小红书第二,接下来依次为蚂蚁金服、美团、华为。

从薪资来看,华为对大模型人才的月薪给到了5.5万元,成为大厂中新发大模型岗位薪资最高的大厂。

此外,华为已经不满足于人才招聘,更是推出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按照华为此前公开的邮件,“天才少年”的工资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共有三档,分别为 89.6 万-100.8 万元、140.5 万-156.5 万元、182 万-201 万元。当然,能拿到这份offer的只会是个例。

国内比较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高管创业,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高管选择离职创业。

2023年2月,前美团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王慧文率先下场,随后百度、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大厂高管等“明星员工”纷纷投身AI创业大潮,相继开启大模型创业。

其中,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姜大昕,前网易副总裁、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汪源,前百度副总裁景鲲,相继被曝光已经进行大额融资。

今年7月,字节跳动大语言模型研发技术专家杨红霞、阿里通义大模型团队技术骨干周畅也从大厂离职,加入AI创业浪潮。

风头依旧很劲。



不过,相比互联网时代颇为草莽凶狠的挖人战术,如今AI领域的人才竞争显得暗流涌动,目前各家大厂核心人才给到的现金大概是300万左右年薪,其他都以股票形式兑付,技术团队都比较稳定。

且目前竞业协议较为完善,核心人才受到薪资和竞业双重保护,技术大佬跳槽往往自带团队,挖角成本很高。


质疑,频频出现


然而,这场人才争夺战并非没有风险。

2024年确实是AI该面对现实的一年了。

内部人士似乎都悄悄意识到了,LLM已经遇到了瓶颈。

知名公司并未带来预期中的AI收益开始让市场担忧,AI泡沫,可能就要破裂了。

参考往期文章:AI泡沫,要破了?

距离人工智能改变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互联网或手机带来的改变一样,仍很遥远。

商业变现与数据荒是横亘在大模型头顶的一把利刃。

参考往期文章:人工智能:“我”太难了

华尔街分析师则预计,到2026年,大型科技公司每年将在开发AI模型上花费约600亿美元,但到那时,每年从人工智能中获得的收入仅为200亿美元左右。

尽管AI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不成熟之处。这导致AI企业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盈利、如何降低应用成本等。

亏损仍是当下AI企业的常态。

高昂的成本和尚未成熟的技术让一些业内人士对大模型的前景持保留态度。很多人已经开始考量,重金砸向AI是否值得,AI能否顺利捱到商业化?

以OpenAI为例,其全年运营总成本高达85亿美元,其中近40亿美元用于租用微软服务器。高昂的算力成本使得许多AI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确实,AI企业的核心投入成本是算力,而非人力,裁员潮也只是商业瓶颈的缩影而已。

此外,当下投资环境也变得更为严峻。

投资人对AI项目的短期收入要求不断提高,更加看重创始人的高校背景和技术实力。这使得AI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当然,AI必然是大势所趋。

国家政府也在加大对AI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欧盟、美国和英国纷纷推出相关政策和计划,加大对人工智能的资金支持,以推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竞争力维护。

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的重视和支持为AI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多地也正在加大了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如北京和上海正在成为AI产业的中心,吸引了大量AI企业和人才。

AI人才之战不仅是一场企业之间的争夺,更是一场关于技术创新、行业整合、政策环境和企业未来发展的全方位竞争,是一场国家实力的较量。

目前AI之战尚无有明确的“获胜者”,因此AI人才之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事件。可以肯定,互联网时代,2倍甚至2.5倍哄抬薪资抢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尽管薪资涨幅普遍达到50%以上,但是不再有公司会玩命砸钱抢人,AI之战更加务实、理性。

对于个人而言,这意味着如果具备相关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将会有很大的优势,吃到这波涉及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能的专业红利。

赛道内竞争也将加速国产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步伐,推动中国AI产业的整体技术升级,推动人类生活的美好变革。

本文链接:https://www.aixinzhijie.com/article/6846422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评论
登录 账号发表你的看法,还没有账号?立即免费 注册
下载
分享
收藏
阅读
评论
点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