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02:13

AI应用白热化,出路在哪?

3.3万

文章来源:36氪财经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进入2024年,国内大模型开始走入不同于海外同行的发展路线——从投入底层模型转向探索应用层。在底层模型卷了近两年后,一众公司及投资人迫切地希望看到商业化层面的实质性进展。

智谱AI CEO张鹏提到:“今年人们已经从关注大模型本身转变为思考和讨论大模型创造价值、赋能产业、落地应用,行业已形成共识,不再去讨论大模型是不是必要,或者大模型好还是小模型好,行业已经转变成更务实的状态。”

在C端,普通用户对于大模型到底存在怎样的真实需求,是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里,AI厂商蒙眼狂奔投入底层大模型研发的过程中,很少考虑的问题。

如今大量资本支出要求公司尽快产生足够现金流之时,应用难题突然被摆到面前。虽然不少C端AI软硬件应用已经面世,但现阶段来看,用户渗透率及制造现金流的能力仍较为初期。

近日,信息咨询公司六度智囊接到需求,多名客户希望对AI应用领域不同专家进行访谈,以对行业动向有更深入把握,侧面证实了AI应用的火热。六度智囊是一家商业信息检索平台,为客户提供优质且领先的研究决策支持和专家知识共享服务。目前已实现海外专家50K+,业务覆盖北美、亚洲、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根据六度智囊促成的访谈来看,不少专家认为,目前科技厂商们推出的AI功能,在用户侧的实际应用程度并不高,而AI技术在大规模商业应用中面临的主要瓶颈,是大多数人尚未掌握如何使用这项技术。

AI功能是鸡肋?


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发出“灵魂之问”:“今天这个震撼发布,明天那个史诗级更新,但是我要问:应用在哪里?谁从中获益了?”

数据显示,有84%的创作者在内容创作过程中积极使用了AI工具和应用程序,但人们对某些工具的使用率在今年却明显下降。比如,如Midjourney和Adobe Firefly此类图像或视频识别工具,2023年,创作者对其的使用率为64.9%,但今年这一数字仅为46.5%。

不少AI应用曾短暂地在业内流行,但明显“寿命”不长。

百度指数显示,妙鸭相机从去年7月17号上线,热度从7月23日开始上升,24日达到峰值,随后就开始缓慢下滑,最高峰也不到8000。从城市分布来看,关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在火爆过一阵之后,妙鸭没能在商业模式上提供更多想象。这似乎是AI应用的通病,根据数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统计,大部分头部“AI+图像”应用的生命周期只有两个月,比如妙鸭的“前辈”Lensa。

在六度促成的一次访谈中,前任Apple Inc大中华区市场产品总监表示:

“许多美国大型公司相继推出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小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实际应用程度并不高。

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这些人工智能功能未能满足用户的主要需求。例如,苹果的人智能功能未能满足用户查看邮件这种可以快速完成的任务的需求。另一个原因是,当前的消费者技术已经非常便利,AI所带来的10%-20%的效率提升显得意义不大。 

比如在机票预订场景,目前的机票预订程已经非常简便,搜索、选择和支付等步骤都非常高效。通过AI进行预订可能会导致错误,需要额外的人工检查,因此不如直接手动操作。在预订的过程中,用户需要对每个步骤进行实时监控,包括积分、时间和价格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通过自然语言交互难以实现。

这种现象对人工智能在消费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启示。AI的核心价值应该在于完成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的任务,而不是改进已经简单的操作。目前,全球用户主要依赖ChatGPT,而较少使用特定应用程序内置的AI功能,这进一步说明了AI功能需要真正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才能获得广泛应用。”

硬件先于软件爆发?


在众多互联网厂商在软件层面寻找“Killer App”之时,硬件的机会也被集中挖掘。

比如很多车厂已经在追求智能化的进程中将大模型上车——融入了文心一言大模型的极越01;奇瑞和科大讯飞共同搭建的Lion AI大模型,应用在了星途星际元ES上;ChatGPT更是和奔驰达成了合作;今年年初,星纪魅族更是宣布All in AI。

如果和互联网的发展初期做比较,在软件爆发之前,当时电脑和手机等硬件率先得到普及,而有市场声音认为,眼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遵循同样的逻辑。

今年上半年火热的AI手机是佐证之一。

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以来,手机厂商密集发布AI手机。今年1月,三星发布搭载了谷歌Gemini大模型的S24系列,发售即爆卖;2月18日,魅族宣布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的开发,全力投入新一代AI设备;2月20日,OPPO召开AI战略发布会,并正式宣布OPPO AI中心揭牌成立……

今年2月开始,AI手机概念股持续走高,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该指数上涨41.5%。六月发布的Apple Intelligence更是将业内期待拉到了最高点。

在六度促成的一次访谈中,前任minimax产品经理表示:

“在最新的I/O开发者大会上,各大科技公司展示了人工智能助手的多种应用场景,包括文本摘要、多模态互动、为视障人士提供语音服务以及防范诈骗等功能。然而,除了这些之外,并没有太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在消费端应用主要集中在文本、图像和语音三个领域。视频方面的技术可能在短期内还无法在终端设备上实现。各家公司都在这三个领域寻求突破,但近期内尚未看到特别多的创新应用场景。 

过去,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主要集中在图像处理方面,比如图片分类和美化等,所使用的模型参数规模相对较小,大约在百万级别。如今,即使是参数量达到3亿的模型,其参数量也比以前增加了数十倍,因此图像处理的能力和效果都有所提升,但在应用场景上并没有出现显著的突破。

目前来看,拥有3亿参数的模型功能仍然相对有限。如果参数量增加到7亿或10亿,是否能够达到类似于当前在云端使用的GPT-4的功能,还有待验证。”

出海正当时?


在Sensor Tower关于上半年美国AI应用市场下载量的统计中,前十款中至少有三款是中国企业。其中,AI教育应用Question.ai和AI聊天应用Poly.ai都来自“教育大厂”作业帮,另一款产品AI聊天机器人Talkie则来自AI大模型独角兽MiniMax。

可以说,当国内AI应用激战正酣时,厂商们意识到“到海外去”是必需的生存法则。

非凡产研统计,全球约有1500家AI企业活跃,中国出海企业有103家,绝大多数AI产品创业公司集中在应用层,占比高达76%,截至今年5月,全球月访问量过万的AI产品共有1749个,其中中国出海AI产品占据了71席。

国内AI厂商推出的AI出海产品,大多集中在AI聊天陪伴、AI图像生成、AI视频生成、AI搜索、AI生产力工具等生成式AI有明显提升的领域。

在六度促成的一次访谈中,前任易点天下产品总监表示:

“虽然国内有不少开发者在努力研发智能对话机器人和陪伴型AI,但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广为人知的成功案例。目前,大多数国内的AI应用仍然是面向消费者开发的,而在文化和实际应用方面表现较好的主要是生产力场景,例如图片编辑、文档效率提升以及知识图谱等应用。

在北美,尤其是美国,人工智能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企业级解决方案和软件即服务领域。相比之下,国内的产品更多地活跃在消费者市场以及娱乐和工具生产力方面。 

国内的人工智能应用在国际市场上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图片处理和美化类应用表现出色,Copilot型人工智能应用迅速增长,以及社交领域向陪聊机器人方向发展。

根据DataAI的数据披露,美图公司在国内出海的AI公司中,出海收入排名第三,并且收入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财报显示,该公司去年的出海收入占总营收的40%以上,约为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应用融合了AI技术,但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并非AI技术本身,而是传统的图片处理能力和算法引擎。 

目前,国内有许多公司在AI机器人陪聊领域展开业务,如筑梦岛和GLOW等。然而,由于国内政策监管的限制,这些公司往往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全球领先的智能体交流平台Character AI,尽管其泛化阿凡达形式旨在与各种用户互动,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形成了独特的IP文化。例如,与《咒术回战》中五条悟等高人气动画角色的深度互动,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

综合专家意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目前各类AI功能的实际应用程度并不高,原因之一是当前的消费者技术已经非常便利,AI所带来的10%-20%的效率提升显得意义不大。 

人工智能在消费端应用主要集中在文本、图像和语音三个领域。各家公司都在这三个领域寻求突破,但近期内尚未看到特别多的创新应用场景。 

国内的人工智能应用在国际市场上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图片处理和美化类应用表现出色,Copilot型人工智能应用迅速增长,以及社交领域向陪聊机器人方向发展。

很多应用融合了AI技术,但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并非AI技术本身,而是传统的图片处理能力和算法引擎。 

本文链接:https://www.aixinzhijie.com/article/6847120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评论
登录 账号发表你的看法,还没有账号?立即免费 注册
下载
分享
收藏
阅读
评论
点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