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2 02:28

2024年中国AI都发生了什么?(下)

文章来源:AI范儿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七月盛会:WAIC群星闪耀,DeepSeek声名鹊起


如果说六月是暗流涌动,那么七月则是在聚光灯下展示实力和交流思想的舞台。每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是国内规格最高的AI盛会,2024年的大会更是规模空前,吸引了全球目光。

大会前夕,6月13日,阶跃星辰的跃问App正式推出,集成拍照问答、智能搜索等功能,旨在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简化生活。这款基于阶跃星辰Step系列大模型打造的应用,优化了联网搜索和文档解析能力,支持拍照识图和语音输入,以及多种格式文档分析,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捷的AI助手。

7月4日,在2024年WAIC大会上,阶跃星辰公司发布了三款Step系列大模型新品,包括万亿参数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图像生成大模型,实现了从千亿到万亿参数的跨越,并在多模态领域取得突破。

第二天,国务院总理李强亲临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并巡馆,特别到访阶跃星辰展台。阶跃星辰向总理展示了其Step系列通用大模型的最新进展,包括万亿参数语言大模型和多模态理解生成技术。

7月5日,智谱AI也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CodeGeeX第四代模型,并宣布开源。CodeGeeX4-ALL-9B模型集合了代码补全、问答、解释器等多项功能,成为百亿参数以下性能最强的全能代码模型。

此外,7月30日,Kimi智能助手推出了PPT制作工具,提升了办公效率。此后,PPT生成功能逐渐成为国产AI工具的标配。Kimi的这一举动,也反映了AI技术在办公领域的渗透和普及。

WAIC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AI技术的最新进展,也促进了国内外AI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就在WAIC之后不久,来自国际权威评测机构的消息,则进一步肯定了中国AI技术的实力。

7月16日(美国时间),LMSYS组织的大模型竞技场更新结果显示,DeepSeek-V2-0628超越多个顶尖模型,荣登全球开源模型榜首。这一成绩证明了中国开源大模型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也为中国AI行业赢得了国际声誉。


8月:蓄势待发——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


七月的WAIC大会余热未消,AI领域的竞争并未因此停歇,反而随着深秋的到来,进入了更加激烈的博弈阶段。如果说此前是各方势力初步试探和布局的阶段,那么深秋时节,则意味着真刀真枪的较量正式拉开帷幕。人才的流动仍在继续,技术上的突破也层出不穷,各家企业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立足点。

八月,资本的目光依然聚焦于AI赛道。月之暗面再获超3亿美元融资,估值升至33亿美元。这笔巨额融资,无疑为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资金支持,也预示着他们将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技术上的突破也开始涌现。8月6日,智谱AI在视频生成领域实现重要突破,开源CogVideoX视频生成模型。这个仅需18GB显存就能实现6秒视频生成的轻量级模型,大大降低了开发者的使用门槛,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AI视频创作中来。

更令人惊喜的是,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8月28日,参数规模更大、性能更强的CogVideoX-5B模型也宣布开源,显存需求更是降低到最低仅为11.4GB。智谱AI在视频生成领域的连续突破,不仅展现了其在该领域的强大技术实力,也加速了AI视频生成技术的普及。

不仅如此,字节跳动也在8月6日推出了一款名为“即梦 AI”的一站式 AI 创作平台,直接对标快手的可灵和Sora,进一步拓展其在AI创作领域的布局,试图在这一新兴市场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技术层面,DeepSeek也在8月2日通过创新的硬盘缓存技术,显著降低了API服务延迟和成本,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八月是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并进的一个月,为接下来的竞争蓄力。


九月:百花齐放——多领域突破与格局演变


进入九月,各家企业在技术和应用层面都展开了更加积极的探索,竞争也变得更加白热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9月6日,智谱宣布,其AI产品“清言”的视频通话功能现已全面开放,并提供限时免费体验。这项新功能突破了传统的打字和语音交互限制,使AI能够“看”世界,理解用户表情和情绪,从而提供更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无疑将用户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标志着智谱的大模型在多模态交互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也成功追赶上了OpenAI五月份发布的GPT-4o的水平,展现了中国AI企业在技术追赶上的速度。

同样在9月6日,DeepSeek发布了V2.5模型,该模型不仅融合了通用对话和代码处理能力,还在人类偏好对齐、写作和指令跟随等方面进行了显著优化,并继续保持了Function Calling、FIM补全、Json Output等实用功能,提升了模型的综合性能。

DeepSeek V2.5不负众望,在后续的全球大模型竞技场中一举夺魁,位列国内第一,甚至超越了国内最强闭源模型,并在8个单项能力上领跑国内模型,再次向世界证明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也为中国开源模型赢得了国际声誉。

9月10日,Kimi API开始支持联网搜索功能,成为第一家推出类似OpenAI Search功能的中国AI公司,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更智能的对话体验,也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推动了AI应用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同日,苹果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Apple Intelligence”,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AI正式进入了手机操作系统层面,开启了AI手机的新时代。Apple Intelligence深度整合到iOS系统中,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体验,例如智能通知摘要、邮件自动回复、照片智能编辑等。

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整个手机行业的震动,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引发了中国手机厂商的集体跟进,纷纷推出了对标Apple Intelligence的AI OS,试图在新的赛道上抢占先机。Apple Intelligence的发布,无疑是2024年手机行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用户与手机的交互方式,也为AI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

9月12日,OpenAI推出o1-preview和更快更便宜的o1-mini,再次为行业指明新的方向,这两款产品都更加强调在回答前投入更多“思考时间”来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大模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OpenAI o1的推出,标志着AI的发展正式进入到了“推理者”阶段。此前的AI更多是“执行者”,能够根据指令完成任务,而o1则开始展现出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信息、并给出更合理的答案。

再一次,中国公司看到了新的目标,并开始积极探索在“推理”方向上的技术突破,力图在下一代AI技术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

九月也是视频生成赛道的关键月份。MiniMax发布的海螺视频生成模型abab-video-1在海内外都赚足了眼球,不仅获得国内网友的追捧,在国外用户中也收获了极高评价,展现了中国AI在视频生成领域的潜力。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MiniMax产品负责人、"星野"和"Talkie"的掌舵人张前川也于本月因个人原因淡出公司事务,改任产品顾问一职,这无疑给MiniMax的未来发展增添了一丝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业界对AI创业公司人才稳定性的思考。

9月19日,阿里云的通义万相在云栖大会上正式亮相,并在国风、3D动画及CG厚涂等多种风格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吸引了众多关注,也为AI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同一大会上,阿里云更是宣布Qwen2.5-72B模型全球开源,并宣布其性能超越了Llama 405B,支持128K tokens,生成8K tokens内容,充分展现了AI在编程、多模态能力上的巨大突破,也进一步推动了开源生态的发展。

9月20日,腾讯元器AI智能体正式发布,为公众号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也标志着AI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深入,预示着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

9月24日,字节跳动也发布了豆包视频生成大模型,并声称其突破了多主体互动难关,支持多风格多比例一致性多镜头生成,适用于电商营销、动画教育等多个领域,无疑将进一步加剧视频生成赛道的竞争,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

9月25日,百度AI的文心快码在沙利文和SuperCLUE两大权威评测报告中均荣获第一名,以87.55的总分在国内AI代码产品中独占鳌头。

九月,可谓是百花齐放的一个月,各家企业在不同方向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从八月到九月,中国AI行业在技术创新、应用拓展和人才流动等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家企业都在积极探索自身的优势和突破口,共同推动着中国AI行业的进步。接下来的几个月,又将有哪些新的故事发生?


视频生成:从追赶到超越——中国AI的突围之路


在众多AI技术分支中,视频生成无疑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赛道上,中国AI企业经历了一段从追赶到超越的历程。

春节期间,OpenAI的Sora震撼发布,给全球AI界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一度让中国AI企业倍感压力。然而,这种压力反而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创新热情和追赶速度。

仅仅几个月后,中国企业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6月6日,快手率先低调上线了自研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展现出令人惊艳的实力:1080p的超高清分辨率、长达2分钟的视频生成能力、自由的宽高比调节——这些关键指标都大幅领先于当时的行业水平,甚至超越了当时尚未正式发布的Sora。

“可灵”的发展轨迹可谓稳扎稳打:6月推出图生视频,7月开放网页端,12月推出“AI导演共创计划”和1.6版本。其生成的AI爆改影视剧等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牢牢占据着视频生成领域的领头羊位置。

9月,MiniMax的海螺视频生成模型abab-video-1异军突起,不仅在国内收获好评,更在海外用户中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与此同时,Vidu、Pixverse等创业公司也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实力。腾讯开源的混元视频模型在效果上甚至超越了Sora。

而当OpenAI在等待近10个月后终于正式发布Sora时,却给市场带来了意外的失望。由于各种原因,Sora的实际效果与最初的演示视频相比相去甚远,不仅落后于Google的Veo2,更是被众多中国产品甩在了身后。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视频生成赛道上,首次实现了对OpenAI的真正超越。

在这个赛道上的成功,给了中国AI企业极大的信心。7月,智谱AI发布“清影”,上线6天就创造了百万级的生成量。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智谱在8月迅速开源了CogVideoX模型。11月,“清影”升级支持4K、60帧超高清视频生成,并加入了CogSound音效模型。9月,阿里云的通义万相则选择在国风、3D动画等垂直领域寻求突破。

视频生成赛道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AI企业在细分领域具备超越国际巨头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永远追赶”的魔咒,为中国AI产业注入了新的信心,并预示着中国AI将走向自主创新和引领的新阶段

在价格战的余波中,中国AI企业开始步入一个更为深层的角逐:技术创新与全球竞争的赛道。11月,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悄然升温,每一个微小的突破都可能重新定义行业生态。


11月:技术创新的加速期


随着年关将近,中国AI企业展开了2024年的最后冲刺。

11月19日,阶跃星辰的Step-2在国际权威榜单LiveBench中位列全球第五,仅次于OpenAI的o1-mini,这一成绩标志着中国AI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正逐步提升。同期,其Step-1V在Chatbot Arena最新榜单中位列中国第一,与Gemini-1.5-Flash并驾齐驱,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技术实力。

在模型开源与多模态应用方面,腾讯率先发起进攻。11月5日,腾讯混元大语言模型和3D模型正式开源。其最新MoE模型"混元Large"参数规模达389B,在多学科评测中处于领先地位。

"Hunyuan3D-1.0"支持文字图像生成3D,为开发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11月14日,腾讯元宝2.0全面升级,新增AI应用专属板块,混元模型架构支持多模态理解和生成,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边界。

然而,技术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1月19日,腾讯混元大模型技术负责人刘威选择离职,这一人事变动引发业界对人才流动的关注。

与此同时,百度在其世界大会上展示了新的技术突破。李彦宏宣布推出检索增强的文生图技术iRAG和无代码工具"秒哒",iRAG致力于解决AI图像生成中的幻觉问题,"秒哒"则让非程序员能轻松实现创意,标志着AI应用正走向大众化。

在数学和推理能力方面,Kimi智能助手于11月17日发布新一代数学推理模型k0-math,其数学解题能力对标OpenAI o1系列。同时推出的Kimi探索版增强了搜索意图、信源分析和链式思考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问题解决方案。

11月20日,DeepSeek全新推理模型DeepSeek-R1-Lite预览版发布,用户可通过官网体验。模型在数学、编程等领域表现出色,推理过程包含反思和验证,思维链长度可达数万字,展现了超越GPT-4o等模型的推理性能。目前仅支持网页使用,未来将开源并提供API服务。

整个11月,中国AI企业的共同目标似乎非常明确:在春节前赶上OpenAI 9月发布的o1版本。百度文心一言用户规模已达4.3亿,阿里云的QVQ-72B-Preview在视觉理解和推理能力上首次与OpenAI o1和Claude3.5 Sonnet相媲美,这些进展都印证了国内企业追赶的決心。

从技术评测到模型开源,从多模态应用到推理能力,11月的中国AI场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和竞争态势。企业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创新潜力。

这个月的种种迹象昭示着:中国AI企业已不再满足于模仿,而是开始在全球舞台上主动发声。12月,这场竞争将进入更为激烈的阶段。


12月:创新的全面突破


如果说11月是中国AI企业加速追赶的序章,那么12月就是全面突破的关键篇章。这个月,中国AI企业在技术创新、模型开发和商业布局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进攻性。

阶跃星辰成为这个月的焦点。12月13日,公司推出国内首个千亿参数端到端语音大模型Step-1o,这款模型不仅支持语音和文本混合输入输出,更具备高智商和情商,能理解情绪信息,提供专业建议和情感陪伴。

Step-1o的推出标志着这家后来者已经完全对标OpenAI 5月发布的GPT-4o,并在语音交互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紧随其后,公司完成数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阵容包括腾讯投资、五源资本和启明创投,凸显资本市场对其技术潜力的信心。

Kimi智能助手在12月16日发布视觉思考模型k1,这是一个基于强化学习技术的突破性模型。k1支持端到端图像理解和思维链技术,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在多项基准测试中,k1模型超越全球标杆模型,为Kimi在视觉思考领域插上腾飞的翅膀。

DeepSeek在12月密集推出一系列重磅模型。12月10日,V2.5最终版微调模型发布,通过Post-Training提升了数学、代码、写作等多个维度的能力。12月13日,DeepSeek-VL2正式亮相,引入动态切图策略和MoE架构,视觉能力实现大幅提升。12月26日,DeepSeek-V3横空出世,拥有671B参数,在多个领域评测中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和中文能力,生成速度提升至3倍。

字节跳动在这个月持续发力AI生态。12月4日,豆包AI助手新增图片理解功能,允许用户上传图片并获得内容解析。12月11日,公司提升即梦产品优先级,致力于打造"AI时代的抖音"。12月19日,更传出与苹果公司正在洽谈,计划将其AI模型整合到中国市场的iPhone中,这一消息若成真,将是跨界合作的重大突破。

智谱科技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GLM-Zero预览版不仅仅是追赶OpenAI的o1,更在推理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尝试。这款基于扩展强化学习技术的模型,与o1-preview在多个评测中旗鼓相当,标志着中国AI企业正从"追随者"转变为"创新者"。

整个12月,中国AI企业似乎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在追赶OpenAI的同时,开始建立自己的技术特色和创新路径。从语音交互到视觉思考,从多模态模型到推理技术,这些突破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范式的探索。

当2024年的最后一天落下帷幕,中国AI企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2025年,这场没有硝烟的全球AI竞争,将会更加扑朔迷离。


2024:追赶者的困境与突围


回望2024年,中国AI企业走过了一段充满起伏的征程。从年初就开始的追赶之旅,经历了Sora的冲击、GPT-4o的挑战,以及o1系列带来的新目标。在这场无休止的追赶中,中国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和快速迭代能力,每一次OpenAI的创新都能换来中国企业的迅速响应。

然而,这种"你出招我跟招"的模式,也暴露出了原创性突破的不足。在基础模型和产品创新上,中国企业更多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如果说2024年有谁打破了这个循环,或许要数DeepSeek的几次原创性尝试。这家低调的公司不仅培养出了如罗福莉这样的AI奇才,更在基础研究上持续发力,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创新路径。

展望2025年,中国AI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快速追赶能力的同时,培育出真正的创新土壤。字节跳动和小米在人才市场的大手笔布局,阶跃星辰对顶级科研人才的引进,智谱AI在推理技术上的创新尝试,都预示着行业正在经历转型阵痛。从"追赶"到"超越",这条路或许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愈发清晰。

本文链接:https://www.aixinzhijie.com/article/6847774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评论
登录 账号发表你的看法,还没有账号?立即免费 注册
下载
分享
收藏
阅读
评论
点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