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科技最前线
用一个关键词总结2024年的AI行业,非烧钱莫属。
据统计,2024年国内AI原生应用的广告投放总花费是24.5亿元。
从疯狂买GPU到疯狂投流,每月烧它几个亿,这场AI烧钱大战,堪比互联网时代的千团大战,打车大战。
但谈到用户留存、商业营收,很多AI公司可能都沉默了。即使强如字节,靠投流把旗下豆包AI投成全球第二,最近也被曝出用户留存不到30%,每天使用不超10分钟,测试广告模式还引发用户吐槽“不放广告就痒痒”。
反倒是一些在非chatbot类主流赛道的产品,比如AI恋爱输入法,WPS的AI办公软件,百度旗下的文库业务,最近因为商业化表现频频上头条:「lovekey键盘」累计营收近3000万;wps AI Q3商业化收入7亿元;百度文库AI付费用户超4000万,按99元/年订阅费算,年收入应该在四五十亿量级,这个数字应该让不少AI从业者羡慕。
如果说豆包是2024年的AI增长之王,被很多AI榜单忽略的一些产品(比如文库),可能事实上已经变成了AI界的隐形营收老大。
烧钱还能烧多久?
过去两年的大模型之战几乎席卷了所有投资机构,从VC、大公司战投到国家产业基金、财富自由的老板们,可以说,市场上最容易拿到的融资,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了。
讽刺的是,历经两年融资大战,频繁上头条的,不是让人惊呼wow的产品功能,而是惊人的营销成本和投资人的焦虑,有段时间投资圈甚至流传段子“去年投AI,今年投简历”,还有传言,某明星AI创企投资人急求转卖股权。
实事求是地说,AI本身就是烧钱游戏。有机构预测,未来两年大模型训练成本接近50-100亿美元,Meta、谷歌、微软等巨头可能会把大模型研发成本提到500亿美元量级。
烧完GPU,还得烧用户。AppGrowing统计,截至去年11月,国内十款AI原生应用合计投放金额15亿元,chatbot明星产品Kimi和豆包投放最疯狂,分别投放了5.4亿元和4亿元。
KIMI 豆包投放成本对比图
拉长时间线看,豆包投流更猛烈。去年4—5月,豆包投放金额预计在1500多万,但从6月开始,豆包启动多轮大规模广告投放,每月投放金额达到亿级。
不过,强如字节,也是时候算算账了。据外媒报道,ChatGPT背后的OpenAI去年运营总成本可能达85亿美元,或面临50亿美元巨额亏损。豆包对标ChatGPT,即使成本不像ChatGPT这样夸张,也必然是个天文数字。
一个更明确的信号是,近期36kr披露,字节管理层判断AI对话类产品可能只是AI产品的“中间态”,因此提升了即梦的产品优先级,尝试⽤新的路径打造AI时代的“抖⾳”。言外之意,引人遐想。
当投资人耐心耗尽,地主家也没余粮,下一步钱从哪来?像OpenAI一面玩命烧钱,一面扔出王炸o1就换来66亿美元融资的选手,可能没有第二家。
而当烧钱烧不出未来,如何快速落地跑通商业闭环,已经成了每个行业玩家的必答题。
为什么能赚钱?
不论豆包还是KIMI,本质都是ChatGPT开创的chatbot(AI对话)类产品。而即便是大鼻祖ChatGPT,眼下也还没有明确的盈利前景。
如果看用户用脚投票,情感类AI应用可能才是真正的刚需。最近看一篇文章,国内几家头部 AI 恋爱输入法的月流水已经达到千万级。
AI 恋爱输入法其实就是帮用户在与暧昧对象、恋人生成线上回复,把对方发言粘到对话框,选择期待的回复风格,就自动生成回复,一点就发送。
不少产品还加入了“回复改写”“开场白生成”“邀约话术生成”“表白话术生成”功能,把“撩人”这个场景做了闭环。
生产力工具可能是另一个AI刚需场景。微软、领英报告发现,全球75%“知识⼯作者”(坐在电脑前的⼈)使⽤AI应⽤,提高工作效率是他们的刚需。其中,打工人最常用的PPT又是变现效率最⾼的场景,吸引了国内wps、AIPPT、百度文库等一众新老玩家入局。
去年,智能PPT市场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逆转,月狐大数据显示,文库居然在跟老牌办公软件WPS的PK中,拿下80%份额。
对比文库和wps的区别,可能是对「服务」的定义。
对AI产品来说,什么是服务?
是帮人们完成任务,而不是输出答案。
是端到端的交付,而不是单一环节优化。
从这个角度看,文库似乎考虑到了一款“实用AI”该有的方方面面,毕竟囊括了搜模板,PPT生成,改字,改图,改页数,生成演讲稿……最终交付一份可用的PPT。
最关键的是,以上AI能力,集合在一个窗口完成。而WPS提供的只是PPT模板。
高市占带来高ROI,看来是很显著的。据科技大V潘乱在一期播客中透露,百度整个⽂库产品线的收⼊,跟WPS差不多,净利润则冲到WPS两倍。数据真实性有待商榷,但大致反映了趋势对比。
不怪乎有AI大V说,百度文库据说营收已经是国内AI产品第一了。
究竟什么样的AI产品有商业化未来?
过去一年,有太多风头给到了跟随ChatGPT的各式对话类应用,从KIMI到豆包……这些噱头遮住了我们本来应该探讨的真问题:究竟什么样的AI产品有商业化未来?
从近期极客公园对百度文库负责人的访谈里,能看到一个思路:不做环节,做服务。
什么意思?
AI 对话搜索背后,是精确判断用户需求,完成端到端任务。而用户需求绝不止步于搜模板、搜信息:
- 搜一个主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趋势分析」,本质不是搜资料或模板,而是写出一个可交付、有一定质量水准的行研报告PPT。
- 搜一篇论文,「自噬表观遗传调控在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想要的不是下载资料,而是梳理,修改输出自己的报告。
- 搜一款商品,用户需要的不是产品信息,而是综合比对后,直接下单,购买。
文库AI则是发挥自身在专业文献搜索上的优势,同时用一个入口,解决从搜答案、输出大纲、写成篇,到编辑、润色、修改、定版的内容创作全流程。
有两个对比很有意思。最近杀疯了的豆包电脑版,看似整合AI浏览器、文章编辑器和AI生成功能,实际用户创作过程,仍然要在很多个网页和聊天窗口频繁切换。
而国外AI搜索王者Perplexity,前阵⼦也悄悄尝试接入电商服务,⽤户搜完商品直接下单——这不也是一种all in one的AI实用主义吗?
破除ChatGPT主导的chatbot模式,正初步见到成效。李彦宏在百度 2024 Q3财报会上说,文库Q3订阅收入涨了23%。而同期投流成本只有豆包1/4。文库负责人在公开采访里测算过,AI改造后,文库已经从二三十亿赛道,走到了百亿赛道。
2025年,AI应用的淘汰赛已经开始。不少行业人士预测,AI应用赛道大规模投入的窗口期将在2025上半年关闭。那些无法让用户买单,算不过来账的公司,可能避免不了下牌桌的命运。
而那些留下来的,才是真正有商业化未来,能摘取到最甜美“果实”的长期玩家。
本文链接:https://www.aixinzhijie.com/article/6847850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