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智能涌现
文|邓咏仪
编辑|苏建勋
AI图像应用Fotor创始人段江很难想象,在2023年,他的公司会瞬间被拉回中国VC的关注焦点。
“门槛要被踏破了。”他对智能涌现表示。从2023年底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家投资机构找上门来,热情地寻求融资合作。
但回到两年前,光景完全不同。在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做PC端图像编辑平台的Fotor,可以说走了一条“非主流路线”——不像移动端app那样烧钱、做大规模、扩品类,而是一头扎下去,只做图像编辑这个细分赛道。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VC视野之外的项目。”段江说。因此,此前的两轮融资到退出期后,Fotor几乎用了账上所有的钱回购老股,以换取更自由的经营度。
直到生成式AI出现。
在感受到文生图的热度之后,Fotor在原有产品之上迅速上线了AI功能,这甚至比文生图巨头MidJourney还要快——当时的MidJourney只有Discord版本,还没有面向更广大的C端用户版本。
Fotor因此收获了超过7倍的增长,一跃升到全球AI出海应用前列,如今的月访问量高达千万。
如今,在各类全球AI应用榜单上,常有后知后觉的惊喜:原来这么多AI应用,都是来自中国团队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有规模有利润,“闷声赚大钱”的案例屡见不鲜——团队规模保持着10人以内,每月最高可有百万美金收入,人效极高。
如果说2023年初,出海做AI还是只是少数冒险者的游戏,那么到了今年,国内几乎没有做AI应用的人,能不思考出海。
“不出海,就出局。”
曾有创业者这么对智能涌现说。
时至今日,不少玩家已经开启了全球航程,不仅是独立开发者、创业公司,还有资源雄厚的大厂:字节、拼多多、阿里等大厂不只是小试牛刀,从2020年开始,伴随着电商跨境出海大盘飞涨,如今出海已经成为他们当今的核心命题。
对崭新的AI原生应用,“出口转内销”成为一条现实路径:厂商们常选择在国内外发布不同的版本,在国外先行一步,跑通PMF,再回到国内市场进行耕耘。
一个典型例子是字节旗下的扣子/Coze。2023年12月,字节正式在海外上线一站式AI Bot开发平台“Coze”。而到了今年2月,字节跳动才在国内正式推出一站式AI Bot开发平台“扣子”,上线不久,就已经达到数百万下载量。
对创业公司来说,出海则是那个更加确定的方向。
在国内极其低调的大模型独角兽MiniMax,应用层就着重发力出海方向。2023年,MiniMax发布了星野和Talkie两款AI社交应用产品,分别对应国内和国外版本。
其中,Talkie从发布以来,曾位居美国Google Play非游戏下载总榜Top 5,据点点数据,自 2023 年6月上线以来,Talkie累计下载将近1400万(不包含中国大陆)。
甚至一些老牌的SaaS公司——如神策数据、影刀RPA等,也都从去年开始选择将产品与AI相结合,出海日本、东南亚等市场。
在生成式AI如火如荼的当下,为什么出海会迅速成为共识?在这篇文章中,智能涌现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AI出海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生成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
- 目前出海的群体,画像是什么样的?
- 哪些赛道是AI出海的热点?商业模式有何不同?
- 比起国内,出海的项目要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业务壁垒?
一、“不是出海,是全球化”
“我们不是‘出海’,而是全球化。”从2023年到2024年,智能涌现聊到的大部分AI出海项目,都会首先纠正这一说辞。
2024年,出海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出海经历了从移动互联网的App出海,到实体出海(跨境卖货)的历程。
从Day 1开始做全球化,是这波生成式AI浪潮的一大创业特点。
但在此前,这还不是中国出海的主要叙事逻辑。
第一代互联网出海可以追溯到2013年,先是工具类应用如UC浏览器、猎豹清理大师等产品走出国门,属于是“拓荒阶段”,玩家们开始了解国外app生态的不同玩法,包括渠道构成、收费等初步商业化动作。后来,中国出海热潮再经历了多个主题切换,拓展到Fintech、跨境电商、物流等赛道。
“时光机效应”是这一时期常被提及的词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这些赛道的出海都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创新,扩散到互联网基建稍微落后的地区——如在线支付、虚拟信用卡业态输出到东南亚、拉美等等,跨境电商Shein更是火速崛起,这更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以及制造业的能力溢出。
但如今的AI出海不同。
本质上,AI所代表的技术出海热潮,意味着中国出海来到了新阶段。“时光机效应”再难复现——由于领域太新,中国创业者从第一天起,就和全球创业者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比如,在ChatGPT发布后,知名AI插件应用Monica.im的创始人肖宏就立马收购了当时火爆全网的插件ChatGPT for Google,并且进一步打造了Monica.im,成为如今出海AI应用“顶流”,用户达百万级别。
从创业思路上,创业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像跨境时期的卖货,AI的地域属性也没有那么强。智能涌现遇到的许多出海项目,都追求从Day 1开始做全球市场。“做一个好产品,打遍天下”是大家的普遍追求。
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为什么这波出海浪潮在此时出现?
从客观生产要素上看,中国确实已经满足了多个条件。
如果说过往数十年,中国通过发展制造业,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产业链,那么现在,中国的AI“供应链”也日渐成熟。
这直观体现在人才规模——在智能涌现访谈和多位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访谈中,“工程师红利”一词被频繁提起:在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积累了大批有行业know-how、技术成熟的软件工程师。
据乔治城大学沃尔什外交学院(CSET)的一项研究,仅在2020年,来自中国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达到357万,在全球都是遥遥领先。
细分到AI领域的人才数量,华人群体更加活跃。在2022年“AI 2000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中,华人数量超过三分之一。无论是Google、Meta等大厂,OpenAI、马斯克旗下的xAI等头部大模型厂商,还是HeyGen、Pika等明星项目,核心团队里都有不少华人身影。
其次,AI并不像外卖、电商等赛道那样与线下业态结合紧密,地域性不强。这也导致AI创业的“小团队”、“一人公司”趋势越来越明显。
许多小型团队甚至独立开发者(Indie Hacker),只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想法,借助AI工具的力量,就能迅速搭建起一个项目,并且借助Product Hunt、Twitter等渠道,推向全球。
智能涌现曾经采访过的FlowGPT,创始人党嘉成在短短3天之内独自开发出AI社区的demo。而生成式AI视频赛道的明星项目Pika,在估值达到2亿美金时,核心团队只有4人。
而出海是个很大的地域概念,如今AI出海主流方向包括美国、东南亚、中东、日本、拉美等市场。就以美国市场为例,无论是钱、人、市场环境,都是AI应用的最佳土壤。
一方面是钱,生成式AI创业虽然看着火热,但真正投入到这一领域的资金并不如想象的多。
据CB Insights 2023年报告,2023年,中国AI领域投融资数量约为232笔,同比下降38%;融资总额约为20亿美元(约合142.45亿元),同比下降70%。而据智能涌现不完全统计,仅仅是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四家大模型厂商,2023年的总融资金额就超过83亿人民币。
这会显著影响AI创业者的市场选择。几乎所有的AI应用玩家,从第一天起就必须考虑迅速生存问题。先出海验证PMF(Product Market Fit),是更为务实的路径。
与此同时,海外的大模型选择更为多元,创业者能够在GPT-4或是一些开源模型上,做对性能要求更高的应用创新。
从底层的技术能力来看,当前国内AI圈内的共识是:而国内头部的通用大模型,如今普遍处于从GPT-3.5到GPT-4的能力爬坡期,还需要一定时间追赶。而模型能力是否到GPT-4,对AI应用来说是重要的分水岭。
一位FA机构合伙人对智能涌现举了个例子,此前爆火的Steam大模型语言游戏“海龟汤”,用户通过向大模型提问关于故事的背景,大模型只会输出“是”或“否”的答案,用户需要据此拼凑出故事全景——这类游戏在GPT-3.5上的输出准确度是95%左右,但到了GPT-4就是99%以上,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巨大。
从市场潜力看,海外对AI初创公司来说也更为友好。
以美国市场为例,在过去数十年,美国已经建立起极为成熟的软件创业生态。在这波AI浪潮中,美国也拥有最多的钱,和最活跃的技术生态。
哪怕再扩大到北美、日本、中东等市场,都有着成熟度比较高的软件市场,无论是B端还是C端,用户有良好的付费习惯,还能接受比国内市场更高的定价。
一款应用,只要能找到有痛点的细分赛道和场景,只需少部分的订阅用户,就足够养活团队,能较快实现规模化。
典型例子是出海“顶流”HeyGen。
HeyGen是一家生成式AI视频初创公司,其前身诗云科技在2020年成立。不过,在2023年,HeyGen全面转向海外,通过“用AI让泰勒斯威夫特说中文”等策划爆火。HeyGen的AI视频产品正式上线后,在7个月内达到100万美元的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并保持连续9个月50%的月环比增长率。到了2023年11月,其ARR达到了1800万美元。
此外,AI大模型和应用在国内的不明朗预期,也是现在应用出海的重要原因。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AI领域从底层模型到上层应用,面临的备案、监管压力陡增,这也导致不少创业者的转向。
种种前提下,或被动、或主动,AI出海都成了当下那个更有希望的方向。
二、谁在出海?
当前,中美都各自拥有大模型厂商,通用大模型层可以说格局初定。而选择出海的,大多是做AI应用的玩家——有大厂、AI创业公司,甚至还有不少垂直赛道的玩家。
据著名风投机构a16z的报告,全球GenAI应用中,数量占比最多的,是图像、视频生成和编辑类工具,合计约50%,二是ChatBot(聊天机器人/虚拟陪伴)。
细分到国内,我们可以将出海玩家划分为四类:大厂派、AI初创、出海老兵、垂直赛道玩家四大类。
1、大厂
在大厂玩家中,字节和百度是当前投入出海力度最大的厂商。
字节跳动延续了移动互联网时期“App工厂”的打法,推出了一系列AI出海应用。从产品类型看,字节推出了包括ChatGPT、故事生成、图像/视频剪辑、AI开发平台等等应用,可以说是全面开花。
值得一提的是,数年前推出的老产品Gauthmath,此前不温不火,却因为AI加持“翻红”——这是一款帮助学生解答课后作业问题的应用。加入生成式AI相关功能后,今年4月,Gauth iOS版在美国教育类应用排名冲到了第四的位置,3月的月访问量已超过450万。
百度则在2023年7月上线了AI应用SynClub,12月上线AI图像应用Meiya,但随后,无论是用户量还是留存,都暂时没有见到太多声量。
阿里和腾讯类似,都是以先服务自身业务为主,出海布局还在早期。不过,在2023年12月,阿里也有推出了一款专门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大语言模型SeaLLM。
2、创业公司
大厂之外,将目光转向创业公司和出海老兵,这是更能代表AI出海趋势的群体。
从类型上看,AI创业公司所选择的赛道集中在AI虚拟陪伴、AI图像/视频编辑、营销工具等等。
据非凡产研数据,2024年3月,国内出海AI产品访问量TOP50中所涉及到了22个应用类别。其中3月热门应用主要围绕图片、视频生成与编辑以及AI情感陪伴赛道。
在类ChatGPT的通用助手上,中国与海外产品仍有距离。但得益于短视频、直播等内容赛道的积累,在文生图/视频编辑赛道,中国团队表现得颇为亮眼。
据AI产品榜数据,3月出海访问量Top 10应用中,就有8款和AI图像、视频有关。其中,HeyGen、Fotor、Cutout Pro等产品,在各自细分方向上都是位居全球前列的应用。比如,Fotor,在今年3月的访问量,就已经高达千万。
这些AI应用的显著特点在于,产品简单,团队走短小精悍的路线,人效极高。比如,提示词社区FlowGPT创始人党嘉成,更是在3天时间内独自写出了产品demo,并且成功上线。
这些产品所切入的场景往往非常细分,功能看似简单,但一旦做好,就能有很高的增长和粘性。
比如,Monica.im是一款基于ChatGPT API的Chrome插件,浏览网页时能够帮助自动总结内容、提供写作灵感、智能问答等等。Monica.im从2023年4月上线后,到年底,用户量已达数百万级别。
另一款爆火的应用Opus Clip,也是一款功能简洁的应用——将长视频剪辑成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并且自动添加字幕、表情等。据公众号“投资实习所”,Opus Clip在上线仅26天后,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就突破了100万美金。
3、出海老兵+垂直赛道玩家
上述的应用都可以归为生成式AI浪潮来临后的AI原生应用。对国内老玩家而言,将生成式AI结合原有业务,瞄准海外市场的,也不在少数。
早早耕耘全球市场的“出海老兵”昆仑万维,就在AI应用上布局已久。
2021年8月,昆仑天工就已经将AI技术应用在自家的出海音乐应用StarMaker上,自研的消除人声算法,让StarMaker迅速打开东南亚等市场的K歌场景。就在2024年4月,昆仑万维也再推出了音乐大模型产品“天工SkyMusic”。
另一位出海老兵APUS(麒麟合盛),原本专注于Launcher桌面系统、清理安全、加速等工具类产品的出海。在2023年,APUS也推出了“天燕大模型”,基于此推出了7款AI应用产品。
此前几年,不少NLP(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创业公司,很多都因为大模型焕发新生。
成立于2017年的硅基智能,一开始基于NLP技术做AI语音客服,再进军数字人赛道。在生成式AI浪潮来临后,硅基智能将搭载了AI大模型的数字人,输出到直播电商场景,并且大力拓展出海。据公开报道,2023年,硅基出海业务的收入已经突破1亿元。
而不少垂直赛道的玩家,也基于自己原有的业务和AI的结合,在海外找到了新增长曲线。
在国内曾掀起一时风潮的在线教育赛道,在2020年左右就有不少出海的尝试。生成式AI浪潮来临之后,2023年5月,作业帮就在美国、印尼等地上线AI拍照和解题助手Question AI,在北美市场周活跃用户接近200万;而网易有道在2023年上线的虚拟人口语私教“Hi Echo”,全球用户也达数百万级别。
三、给冒险者的寻宝小指南
如今的海外市场,看似是流淌着奶与蜜的热土。不少经历过移动互联网起飞的中国玩家,都怀抱着热情和决心,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但我们也要客观地意识到,通用大模型层仍在迅速迭代中:OpenAI、Google、Meta打得激烈。对AI应用玩家来说,如何建立壁垒,在底层“基础设施”的激烈迭代中存活,是当下的关键命题。
在海外市场立足,并非易事——对于新玩家,从Day 1开始做一个全球化公司,无论是找人、找钱、确定产品和市场策略,都得摸着石头过河。而对老玩家,想明白为何要出海,有多大能力出海,是首要关键。
“如果在国内做得不好,为什么会相信自己出海就能成功?”一位投资人反问智能涌现。
经历数十年的互联网发展,国内外的技术、创业生态呈现出相当不同的面貌。智能涌现发现,要出海做AI,中国创业者们也会经历“文化冲击”,从有想法到真正落地,需要跨过相当多道门槛。
1、从埋头苦干,到Build in Public
“Build in Public”,这是智能涌现和多位创业者、在硅谷有工作生活经验的投资人访谈后,最直观的感受。
如何理解Build in Public?简单来说,就是大力吆喝——公开展示产品、项目的开发过程和进展,而非闭门造车。创始人可以在社交平台等公开渠道,透明地展示工作,包括挑战、失败、成功和学到的教训,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建立更广泛的社区,并从中获得用户反馈和支持。
生成式AI领域还处于相当早的创业时期。如前所述,从底层的通用大模型,到上层的应用,格局都依然混沌——OpenAI/Google的每一次更新,就意味着大量项目被判了死刑。
因此,如何快速融入海外的创业生态,更迅速地迭代,积累起自己独有的know-how、数据优势?“Build in Public”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源于海外和国内不同的创业生态:国内的移动互联网App生态更强势,生态和用户也相对更隔绝;但在海外市场,现在依然有着相当强有力的公域流量平台(Google、Twitter),以及ProductHunt等成熟创业者社区,这里聚集着大量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各类技术专家,构成了相当强有力的话语权高地。
对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而言,不少出海AI项目的“起势”,会来自这些公域渠道上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口口相传。
FlowGPT创始人党嘉成就对智能涌现表示,他在花费3天搭建起产品的demo之后,就迅速在ProductHunt和Twitter上展示成果。他的推文被转发过万,在ProductHunt上也上了热榜,发布后一周内,社区就新增数万注册用户。
不过,“Build in Public”的要义在于,需要确定自己的“Public”在何方。如果是To B方向的创业,创业者和聚集在Twitter、ProductHunt、Github上的开发者、投资人等群体积极互动,会获得高质量的反馈,对快速迭代产品demo意义巨大。
但如果是做To C方向的创业,那么关注谷歌的SEO(搜索引擎优化),或在自己的“私域”如Whatsapp、Instagram等渠道Build in Public,会更加有效。
2、做生意、要利润,而非To VC
中国互联网出海,已经经历过十余年的冒险历程——从App、到卖货、到技术出海,每一代的叙事都不尽相同。
理想也许丰满,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下,AI出海面临的挑战重重。在谈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验证)之前,现在大部分出海AI应用团队所处状态还要更早,都还处在概念(idea)验证阶段。
对如今的AI创业者而言,养活自己是当下的第一任务。风险投资只能做到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今天你能不能靠AIGC迅速达到不烧钱的爆发增长,是唯一之路。”在近期的公开发言中,金沙江合伙人朱啸虎如此表示。
也有创业者另辟蹊径,找到非共识的市场和场景。
AI创业者Frank在2023年创立了石榴科技,主要瞄准日本市场做虚拟人方向应用。出海日本后,发现日本的定价至少可以做到国内市场的3倍左右,而且用户的付费意愿更高。
他对智能涌现表示,日本市场是常为人所忽略的高潜力市场。和传统认知中的“保守”印象不同,日本的IT市场极为成熟,对AI技术非常开放,存在非常多细分的创业机会,“日本客户忠诚度很高,一旦建立了信任,就会倾向于长期合作。”他表示。
归根到底,哪怕在海外,底层的大模型能力还有长足的进步空间,AI应用想要爆发,还需要等待。从全球AI应用的数据可见一斑:除了ChatGPT、Bing这类通用助手可以做到一骑绝尘,访问量达到十亿级别,其他的AI应用都相去甚远,月活基本在百万级别,离“Killer App”的距离还很遥远。
对创业者而言,竞争格局未定的情况下,可能要更多用“做生意”的逻辑来对待创业:如何利用当下模型已有的能力,做让普通用户也可以用起来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能赚钱,有利润。
“现阶段的大部分AI应用都是个‘海鲜生意’,卖个新鲜,还没到谈论壁垒的阶段。”石榴科技创始人Frank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先从一个小鱼摊开始,也挺好。”
3、找到中国“原生场景”的套利机会
这一代创业者面临的创业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信息爆炸甚至过载,曾经的“时光机效应”越来越也微弱,但我们依然可以期待更多中国“原生场景”的套利机会——中国移动互联网中的不少业态:短视频、跨境电商、私域营销、本地生活等等,都是领先全球的存在。
对创业者来说,将这些业态输出到海外的机会还有不少,私域流量/营销就是其中之一。运营智能涌现此前曾经采访过的出海项目Connectly.ai,就是借助生成式AI,帮助中大型企业做独立站的客户促销、智能AI客服、回访等工作。
随着出海创业者的群体壮大,一些服务类的机会也值得关注。从2023年开始,许多出海社区、孵化器、甚至MCN机构都已经崭露头角,如LinkLoud、Beta学院、哈希增长HashMatrix等等,为出海公司提供品牌建设、渠道增长、项目孵化等服务。
在今天,尽管创业环境更加严峻,无法与十年前水大鱼大的时期相比,但生成式AI带来十倍、百倍的生产力提升,会对公司的组织形式产生深远影响。智能涌现观察到,如今不少AI出海的项目,都选择在国内招聘研发、产品团队,仅在海外招聘少量销售,就能支撑起项目运转。
对AI创业者而言,确定的事实在于:一个人能撬动的资源将会越来越多,创业机会将会长期存在。OpenAI掌门人Sam Altman抛出的观点更加乐观:“AI时代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业公司:一个人的独角兽公司,并且,出现的时间不会太远。”
本文链接:https://www.aixinzhijie.com/article/6845596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